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生物課程-在地的環境教育!?

    前幾天看到了一則新聞【福壽螺萃取蝦紅素 陳菊鼓勵養、部屬反對】,還真是吃了一驚啊!福壽螺(Pomacea canaliculata自從1979年錯誤的引進台灣後,對農業造成的嚴重損失,難道還沒有得到教訓嗎?我一直都記得小時候在外公家的農田內,看到福壽螺啃食秧苗的情形及那粉紅葡萄狀的卵塊被我們用石頭打碎後流出黏液的噁心情況。福壽螺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1979年由阿根廷引進,希望能作用食用螺,但是後來發現肉質鬆軟,口感不佳,因此乏人問津,當時的養殖業者大量棄養放流,進而散布到全台灣。
   
    福壽螺在原產地南美洲的天敵不少,因此可控制族群數量,但是在台灣卻無天敵,目前採用的幾種生物防治法是利用魚類、鴨子等會吃螺類的習性來控制福壽螺的數量。但是利用魚類進行防制會受農田水深的限制,太淺的水深即無法適用此方式。所以除螺多用化學藥劑-三苯醋錫進行,但因三苯醋錫毒性對人類、魚、蝦、貝類都有影響,在1999年已被禁用,福壽螺至今仍然橫行台灣農田。
    這則新聞主要提到福壽螺卵可萃取出經濟價值高的蝦紅素,因此才有鼓勵花農飼養的說法。以移除外來種來看,如果福壽螺卵可萃取蝦紅素,而使得大家努力去捕捉福壽螺卵,這是件好事。但是為了經濟效益,而大量養殖對台灣農業危害已久的福壽螺,我想這是很難讓一個生物老師接受的!讓我想起之前南投縣的「茭白筍園放養泰國鯰吃福壽螺」(facebook上的串聯活動)的事件,引進外來種雜食性動物到台灣水域,還自以為是成功的生物防治法。之前還有苗栗「生態牛蛙」池的新聞(阿簡老師-苗栗有個牛蛙池)。我想作為生物老師的我也要引以為鑑,環境教育還是需要再努力!


延伸閱讀
1、特生中心-台灣外來種資料庫
2、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福壽螺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